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金恐龙鱼怎么养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恐龙鱼-求救啊,我的白化金恐龙鱼??(白色恐龙鱼)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有血丝说明水质不行,要换水,困水。
吃东西发生的话,可能消化**,引起胀气,可能鱼太大等等。网上有人用过每天慢慢按摩的方法,有治好的,你也可以试试。严重的话没救啦。一般就是先观察一下吧,看有没有别的情况,保温,打氧。看鱼自己能不能挺过来啦
恐龙鱼是热带淡水鱼,属古代鱼类。饲养恐龙鱼的鱼缸最好在100公分以上。因恐龙鱼喜欢挖掘沙子,所以鱼缸底部最好铺上4~6公分的沙子。 恐龙鱼体格强壮,但如果水中硝酸盐浓度增加,抵抗力就会减弱,所以一定要持续地进行部分换水的工作。 恐龙鱼的适应力较强,但水质急剧变化,会影响食欲,因此,部份换水时,一定要加入中性的新水才行。 适合成鱼的水温是20~25℃,如果水温慢慢降低至20℃对恐龙鱼也不会造成伤害。幼鱼时期的水温应保持在25~26℃,或稍高温比较适宜生长。 恐龙鱼不太挑食,幼鱼时可喂食红虫、蚯蚓等,稍大后再喂食鳞虾、颗粒状食物,或鱼肉、鱼肠及鱼肝等;长成成鱼后,可喂食金鱼、鲫鱼、小大头虾或鱼片。为了方便饲养,除了喂食生饵外,最好喂食部分人工饲料。 恐龙鱼食量非常大,一旦喂食的鱼饵不够吃时,就会加害其它的鱼,所以在混合饲养时,最好采取分散喂食的方法。大型的脂鲤科鱼、慈鲷科鱼、鲶科鱼等类鱼都可与恐龙鱼混合饲养,但是要注意,古代鱼中的“肺鱼”不可以和恐龙鱼混养。 扩展资料: 恐龙鱼是古老鱼类,和龙鱼、肺鱼一样属于活化石大型鱼类。 体格强建,不同种类生长速度不同。饲养不难,小鱼、小虾类的活饵和鱼虫均接受,冰冻南极虾、鱼粒类的食物也可喂食,基本不挑饵食 。 多鳍鱼和弓鳍鱼都是古代鱼,远古时期都是比较兴旺的鱼类,但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大都被后期兴起的新兴硬骨鱼类所取代,多鳍鱼还剩下十几个品种,而弓鳍鱼仅存一个品种生活在北美。 因为多鳍鱼比较常见,大家相对也比较熟悉,所以着重介绍一下先:多鳍鱼这个名字对有的鱼友可能比较陌生,但提起它的俗称"恐龙",大家就耳斑节恐龙王熟能详了。 下面先简要介绍一下恐龙的**家史,1789年拿破仑大军远征埃及,一些法国的科学家也随着**公费旅游,顺便研究一下当地的生态。 一天,一个叫圣西兰的年轻科学家在尼罗河中抓到了一条恐龙,看到之后大发感慨:"哇塞,世间居然有长相如此秀逗的鱼,收藏之,回去研究一下。"回去之后,圣西兰经过解剖,从中发现了很多鱼类与陆上动物的联系,给陆上动物是由原始鱼类进化而来的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家知道,鱼分为两大类--硬骨鱼和软骨鱼,软骨鱼比较原始,现存的硬骨鱼是由远古的软骨鱼进化而来的,恐龙正是这个进化过程的中间环节。 在分类学上,恐龙属于硬骨鱼纲条鳍鱼亚纲多鳍鱼目,虽然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硬骨鱼,但却有很多软骨鱼的特征,比如构成其头骨、胸鳍、腹鳍的骨骼仍为软骨,肠呈螺旋瓣状,眼后有喷水孔等。 恐龙鱼的体形都是筒形,身体上有菱形硬鳞,头部有一对短须,胸鳍圆形,胸鳍根部和腹鳍根部有肉柱,靠着胸鳍的肉柱恐龙鱼可以用胸鳍在水中"站立",使其看上去更象某种爬行动物,"恐龙鱼"这个名字也许从此而来。 恐龙鱼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背鳍分为一个个的小鳍,竖立的时候有的象一排小旗帜,有的象一排羽毛。恐龙鱼游动的时候很有意思,快速扇动胸鳍,身体象潜水艇一样在水中行进。 恐龙鱼是肉食性的鱼类,对饲料接受能力强,什么小鱼、面包虫、红虫、动物内脏、鸡肉之类的照单全收,但内脏、鸡肉之类的混水,首选应该是小鱼。恐龙鱼捕食的方式一般为守株待兔,当小鱼游到嘴边时迅速咬住,然后象蛇一样吞掉,在饥饿的时候也会主动出击。 有的鱼友说恐龙鱼主要靠嗅觉找寻食物,视力很差,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一般的视力差的鱼的眼球都会退化的很小,比如尼罗河魔鬼,有的鱼比如鲤科的盲鱼甚至眼睛退化,但恐龙鱼可不是这样,都长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我也多次看到恐龙对较远地方的小鱼主动出击。 虽然有时候恐龙鱼在寻找食物的时候会低头在缸底游动,就象寻找猎物的猎犬一样,似乎是靠嗅觉在觅食,但我认为它的视力比想象的要好很多。 参考资料:百科-恐龙鱼
1、水质,恐龙鱼对于水质的要求很低,不必像饲养一些观赏鱼那样注重水质的PH值和软硬度,它通常生活在弱酸或中性的水中,将自来水晒上几天即可;
2、控制水温,适合恐龙鱼的水温是20摄氏度到25摄氏度,但不可超过30摄氏度;
3、鱼缸大小的选择,要根据饲养种类的大小来决定,例如恐龙王就需要用大型水族箱来饲养,如果能将它养到50厘米,就需要准备1、5米的水族箱,而对于30厘米左右的小型品种,60厘米的鱼缸即可;
4、喂食时,恐龙鱼不会挑食,幼鱼时可喂食红虫、蚯蚓等,稍大后再喂食鳞虾、颗粒状食物,或鱼肉、鱼肠及鱼肝等,长成成鱼后,可喂食金鱼、鲫鱼、小大头虾或鱼片,为了方便饲养,除了喂食生饵外,还可以喂食部分人工饲料;
5、恐龙鱼食量非常大,一旦喂食的鱼饵不够吃时,就会加害其它的鱼,所以在混合饲养时,要采取分散喂食的方法。
产地 : 非洲塞尔内加, 赞比亚, 尼日利亚, 咯坦加的查德湖, 白尼罗河等
水温 : 22c~26c
pH : 6.8~7.2
硬度 : 2~13 dGH
体长 : 60cm
食物 : 肉食性
特性 : 属古代鱼种, 有活化石之称. 体格强壮, 生长快速
此鱼尺寸为16到20公分.
九角龙鱼的适应力较强,但水质急剧变化,会影响食欲,因此,部份换水时,一定要加入中性的新水才行。适合成鱼的水温是 20~25℃,如果水温慢慢降低至 20℃对九角龙鱼也不会造成伤害。幼鱼时期的水温应保持在 25~26℃,或稍高温比较适宜生长。
九角龙鱼不太挑食,幼鱼时可喂食红虫、蚯蚓等,稍大后再喂食鳞虾、颗粒状食物,或鱼肉、鱼肠及鱼肝等;长成成鱼后,可喂食金鱼、鲫鱼、小大头虾或鱼片。为了方便饲养,除了喂食生饵外,最好喂食部分人工饲料。
九角龙是恐龙鱼的一种,食量非常大,一旦喂食的鱼饵不够吃时,就会加害其它的鱼,所以在混合饲养时,最好采取分散喂食的方法。大型的脂鲤科鱼、慈鲷科鱼、鲶科鱼等类鱼都可与恐龙鱼混合饲养,但是要注意,古代鱼中的「肺鱼」不可以和恐龙鱼混养。
六角恐龙吃红虫、鸡肝之类的,需要一天喂1-2次。
养殖六角恐龙的水体环境
1、水质:浑水、老酸水,都不适合养殖六角恐龙。
2、水温:养殖六角恐龙的最适水温是16~20摄氏度,不可超过30度也不可低于3度,必要时需要采取风扇降温或者加热棒增温。
3、硬度:六角恐龙喜欢硬水,所以水中不要放沉木,沉木有软化和酸化水的作用。
4、酸碱度:六角恐龙适宜中性或弱碱性水质。
此外,缸底一般需要铺细沙或者大石子,一方面可以帮助六角恐龙抓地用力,另一方面可以种植水草。六角恐龙的视力不好容易误食,所以要选用吞不下的石子,细沙吞下则可以排出去。
六角恐龙的食物
1、幼年期的食物:水蚤(即水中的枝角类和挠足类)、水蚯蚓。
2、亚成体时期的食物:水蚯蚓、小河虾、小麦穗鱼、蝌蚪、小颗粒鱼饲料。
3、六角恐龙成体的食物:水蚯蚓、小鱼、小泥鳅、虾(需要去头,防止额刺刮伤六角恐龙的食道)、优质鱼饲料。
1、 如何调理好新水族箱的水质
任何城市的自来水,刚刚从自来水管道出来时候,都会含有部分的氯成分(用于饮用水消毒),这些氯元素保证了我们饮水的健康、安全,但是对于龙鱼来说,氯元素却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在饲养龙鱼之前需要把自来水调理成适合养鱼的水,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新缸中放入足够量的自来水,先打开过滤器循环3天左右,之后把加温装置打开调整温度到27-28摄氏度(这个温度通常是龙鱼比较喜欢的水温请注意保持),再循环2-3天,即可把您喜爱的金龙鱼放进缸中了。
2、 选择多大的水族箱
由于金龙鱼属于大型鱼类(成年尺寸可以达到50-60CM)因此,我们需要准备一个1.2米—1.5M,宽度50-60CM的鱼缸来饲养您的爱鱼。
3、 如何喂好金龙鱼
金龙鱼是种长寿的鱼,饲养好的话他(她)能陪伴您30-50年,但是怎样喂养才能叫您的宝贝龙鱼活得更健康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规律的给饵+合理的喂食量
20CM—30CM之内的龙鱼,每天喂食1-2次,每次喂给7-8成饱即可
30CM—45CM大小的龙鱼,每天喂食1次,每次喂给7-8分饱即可
45CM以上的龙鱼,可以隔天喂一次,每次喂给7-8分饱即可
按照上面的喂食量,您的龙鱼会很健康,还不会发胖,一定记住哦,发胖的鱼儿是爱得病的呀:)
4、 如何选择龙鱼的食物
在大家以往的概念里,龙鱼在野生环境应该属于以肉食为主的动物,但是按照科学的解剖学发现,龙鱼实际上属于杂食动物!
因此,在我们日常喂养龙鱼时候您可以给自己的爱鱼尽量准备多样性的食谱。您可以给他(她)们准备小鱼、小虾(喂前要去掉虾头部的尖,否则容易伤到龙鱼的肠胃)泥鳅等,小鱼、泥鳅在给龙鱼吃前,最好先按照鱼儿每餐的量提前冷冻后,在需要时解冻再喂(因为**的小动物容易带寄生虫、细菌;冷冻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除菌作用),如果条件允许,您还可以隔1-2个月购买些蟋蟀、面包虫等昆虫给您的爱鱼吃(昆虫类食物本身是素食者,可以补充龙鱼所必须的部分维生素)。
5、 如何给龙鱼换水
大家知道,任何动物生存都是要新陈代谢的,龙鱼一生都生活在水中,所以龙鱼的代谢都在水里,因此我们必须定期给爱龙换新鲜的水,以维持他(她)们的最佳生存环境。通常我们可以按照每周1次、每次1/4左右的量换进困过的自来水给龙鱼生活的水族箱(困水就是把自来水放进一个水桶,晾12小时以上,以便水中氯元素挥发的过程),如果条件允许,每周换水2次,每次1/5的比例是更好的选择。
本文由宠物迷 宠物百科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恐龙鱼-求救啊,我的白化金恐龙鱼??”
上一篇
北京拔牙哪家医院好?
下一篇
狗狗关节炎症状及防治